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登录 古典诗词

学科建设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对外交流 >> 正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董志翘教授做客长安学术讲座
更新时间:2018-12-27 11:27:06

       (通讯员:阙思琪)应开元平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志翘先生莅临我校访问,并于12月8日晚在长安校区校务楼311会议室作了题为“从汉文佛典中‘猴狲’之‘狲’的语源谈起”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黑维强教授主持,党怀兴教授点评。
       黑维强教授首先介绍了董志翘教授的基本情况:董志翘教授现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等。董志翘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传统语言文字学及汉语词汇、语法的研究与教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著作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中古文献语言论集》《〈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中古虚词语法例释》等,其相关研究独树一帜,在学界影响颇大。
       讲座中,董志翘教授以“三重证据法”的研究方法引入,指出汉语史的研究必须同时以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国外文献及口述材料等多方面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古今中外的语言材料融会贯通,才能将学问做深做透。并由此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汉文佛典中‘猴狲’之‘狲’的语源”。首先,董志翘教授根据传世文献对“猴”的记载指出“母猴”“沐猴”“猕猴”“马猴”均为一声之转。又根据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的方言推断“沐猴”的“沐”就是汉语亲属语言中mjok(mjuk)/muk的对音。其后,董教授分别将文献用例中的“猴狲”“猞猁狲”“狻猊”“猴”与梵语、蒙古语、少数民族语音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狲”是对梵语“兽类”pasuh一词的音译或是对蒙古语、满语“兽”的词尾“sun”的音译。最后,董教授指出了“猴狲-猢狲-胡狲-胡孙”的演变过程,并将语言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证实《西游记》中“孙行者”乃“狲行者”,“狲”为汉语音译词,并以此延伸论证了《西游记》“孙悟空”人物原型的“中外混同说”。董志翘教授的讲授环环紧扣、深入浅出、引人深思,别开生面的讲解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党怀兴教授高度评价了董志翘教授严谨的治学方式和融会贯通的研究方法,认为董志翘教授从日语、满语、蒙古语、梵语等多方面对词语的考释研究及语言学与文学研究贯通的研究方法为同学们提供了新的视野。他教导同学们作词语考释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词语论证,要学习董志翘教授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治学方法,做学问应从常见的事物中寻找问题,像董教授这样小题大做,辅之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勤读书、多积累,注意总结研究方法,才能学有所成。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