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婷)11月21日晚上19:00-21:30,开元平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柳青研究四人谈”讲座在线上开展。本次讲座由开元平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辉教授主持并总结,暨南大学文学院张丽军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张涛副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朱羽副教授三位专家依次分享,山东大学文学院马兵教授进行对话交流。活动受到学界高度关注,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参与者达数百人。
讲座开始前,杨辉教授首先介绍了四位老师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如果从学术研究与文学现场互动的视野中思考文学问题,柳青及其作品是极具意味的切入点。我们从书斋往外远眺,可以感受到广阔的外部世界,感受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交织,并由此思考文学与时代的密切关系。从此角度看,柳青可谓一个重要的打开学术研究和广阔社会生活复杂关系的切入点。杨老师提出开元平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几代学者在相关方面的重要贡献,并期待几位专家的讲座可以促进大家对柳青研究重要议题的理解。
接下来三位主讲嘉宾逐一讲述。张丽军教授深切关照“新世纪乡土文学走向何方”的时代议题,着眼于在乡土文学表达中别具生命力的“柳青道路”。在对问题意义进行简单交代后,他深入阐述了“柳青道路”的起源、形成及内涵等具体问题,详密剖析了柳青写作资源的建构与文学观念的形成,并以《创业史》为依托,揭示其塑造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的艺术追求。在对《创业史》经典性的丰富内涵进行多维度解读后,张教授提出柳青创作的传承性,继而阐发了在当代为什么学习“柳青道路”以及如何学习“柳青道路”的问题,他指出:学习“柳青道路”不是对其生活道路的简单模仿,而是要呼唤并传承“柳青道路”中的“柳青精神”。另外,张丽军教授还重点谈到了柳青《创业史》批评史的研究及其意义。
张涛老师由柳青长女刘可风的《柳青传》切入,指出柳青创作所依靠的“深入生活”和“阅读积累”两大支撑点。从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和九十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影响下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不难看出“柳青道路”遭受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严峻挑战,这是一种生活共同体与情感共同体的分化,是当代作家需要突破的困境。又抛出了“为什么新世纪后大家又更多地开始谈论‘柳青道路’?”这一问题,并从研究者的知识转向与知识结构变化、纯文学在特定语境中的乏力等角度进行阐释,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张涛老师敏锐地感受到当下写作的困境,这也为进一步进入柳青以及当下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观点。
朱羽老师以《柳青随笔录》和《美学笔记》为依据,探析柳青的书写与反抗。首先他从贺桂梅老师的相关观点出发,总结出柳青的文学是书写“社会主义革命”,是文学世界总体性与感情的辩证法,揭示柳青的文学书写所凸显出的当代文学阐释的普遍困境。其次从《柳青的“美学”》这篇文章论述柳青“深入生活、失败的自觉、对典型环境的理解以及对体制的警觉”等内容。接下来,朱羽老师从《柳青随笔录》剖析柳青的“抵抗”,引出“自由间接体”的相关问题,点出柳青产生“抵抗”的原因源自党性与德性的“内曜”,由此说明柳青对政治、社会、学术和艺术问题都有自己明确的见解。最后,重新审视柳青对严家炎的反批评,既是批判隐伏在字里行间的美学“陈规”,也是反抗批评家及其背后的“力量”,柳青的书写为走出历史忧郁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道路。
三位教授讲授结束后,马兵教授做精彩点评,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马兵教授指出,三位教授的会谈恰好形成“正—反—合”的逻辑,不管是继承亦或拒绝“柳青影响”的“焦虑”,都足以说明柳青道路、模式和精神对当代文学创作仍然具有的巨大借鉴意义。马兵教授认为,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家,柳青极为漂亮地整合、解决了其作品既要反映现实,又要反映所谓现象的本质之间的矛盾。他从“感觉结构”的角度对《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这一形象的“感觉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当下乡土文学不断离散、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难以为继的困境下,应重新召唤柳青的创作道路,不断发掘更多现实与传统之间的命题。
在讲座的过程中,杨辉教授对每位嘉宾的观点作总结,并指出诸位嘉宾的分享可以促进对柳青研究既有路径的新思考。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出问题,四位嘉宾针对问题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大家收获颇丰。